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,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、道家学说、鬼神祭祀以及占卜、谶纬、符箓、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。
道教形成于东汉。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。主要有:(1)五斗米道。汉顺帝(126-144在位)时张陵在鹤鸣山(今四川大邑县境)修道,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,奉老子为教主,尊为“太上老君”,教人读《老子》,凡入道者交五斗米,故称“五斗米道”。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。其后子孙世代相传,是为“天师道”。(2)太平道。汉灵帝(168-188在位)时张角奉《太平经》为经典,用符水治病,信徒数十万。
东汉末年魏伯阳撰《周易参同契》,为丹经之祖,对后世道教的丹道理论及其修炼影响很大。东晋时葛洪主张外儒内道,以《六经》来治国安民,用道术来养生修仙,著《抱朴子》内外篇。
东晋末,葛洪的从孙葛巢甫奉《洞玄灵宝经》为首经,是为“灵宝派”。南朝道士陶弘景编撰《真诰》,奉《上清大洞真经》及《黄庭经》为主经,是为“上清派”。北魏寇谦之得到皇帝的支持,道教在北魏盛行,称“北天师道”。南朝宋时,陆修静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起来,编著斋戒仪范百余卷,为道教制定比较完整的科仪;又结集道经,加以整理,使道教在理论、经典及组织上更臻完善,是为“南天师道”。
南北天师道形成后,道教取得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支持。隋唐以后,由于国家政治的统一,南北天师道日趋合流。
北宋以后,道教的主要流派有:(1)正一道。唐宋以来,南北天师道与灵宝、上清等派融合,形成正一道,以张天师为世家,以龙虎山为本山。正一道以符箓斋醮、祈福禳灾为主,这是道教中历史最悠久、流布最广的一派。(2)全真道。金代王重阳所创,以清心寡欲、炼气全神、识心见性为主,其道徒皆出家守戒、住庙清修。王重阳有七大弟子,各立宗派,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为最盛,其支脉流衍至今。(3)真大道。金初刘德仁所创,元末分化入正一道、全真道。(4)太一道。金初萧抱珍所创,重符箓斋醮,元以后逐渐与正一道、全真道合流。(5)净明道。南宋以后兴起的道派,奉东晋道士许逊为教主,主张融合三教,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绳,强调以忠孝为本。
明代以来,道教中唯存全真、正一两大道派,流传至今。
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,其最高信仰是“道”,以信道、学道、修道、得道为目的。《老子》之道主张自然清虚,无为自化,无欲自正,所以道教也要求清静无为,恬淡寡欲,这与《老子》之道基本上是一致的。道教认为老子即“道”的化身。由元始妙一之气,化生出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,所谓“一气化三清”。在三清天之下有三十二天,则是宗教的彼岸世界。
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,成仙必须修炼。道教的修炼方术很多,如服食、导引、行气、辟谷、存神、诵经等,而最主要的是炼丹。道教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。外丹是用丹砂、雄黄等矿物质在炉鼎中烧炼,炼成“金丹”,服食少量金丹,据说即可成仙。内丹以人体为鼎炉,精、气、神为大药,用神运炼精气,结而成丹。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医学、气功的知识加以发展,并与道教的修炼结合起来,主张性命双修,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复归于道。
道教上承中国古代文化并加以发展,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,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。